備受關注的紅籌企業回歸A股政策出臺速度之快,超出了資本市場的預期。3月30日晚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明確了試點企業的范圍及標準,以及境內發行股票及CDR(China Depositary Receipt,中國存托憑證)的條件及程序。
證監會明確要求,海外已經上市的紅籌企業,若通過CDR的方式回歸,市值不能低于2000億元人民幣。并且該紅籌企業所處的行業應為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有媒體報道指出,目前中概股中符合市值及行業要求的僅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網易等少數幾家大型科技類企業。隨后又有消息稱,阿里巴巴與京東已確定了保薦機構,最快六月回A股發行CDR。
面對政策開閘,不少投行、律所都在摩拳擦掌,等著爭搶回歸A股上市的獨角獸公司。但是,筆者卻認為應謹慎樂觀。且不說阿里巴巴、京東能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回歸A股,就算是順利回歸,這些已經適應了美股市場風格的互聯網企業們,又能否適應國內監管風格呢?畢竟,在享受著A股高市盈率的同時,可不能把投資者當成“韭菜”收割啊!
筆者注意到,在這次相關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監管層始終強調對境內投資者的保護。比如加強了對尚未盈利試點企業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約束,規定在試點企業實現盈利前,上述人員不得減持上市前持有的股票。
這不禁讓筆者聯想到了今年2月份鬧得沸沸揚揚的“劉強東減持”事件。當時,有媒體報道指出,京東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減持京東股票超過1000萬股,持股比例從17.5%降至16.9%,套現數億美元。而此時正是京東發布2017年四季報的前夕。
盡管后來京東方面解釋稱劉強東的減持行為發生在2017年,但是卻改變不了其大股東溢價減持套現的事實。在2018冬季達沃斯論壇上,劉強東為自己解釋,稱創業多年但套現很少。
事實上,劉強東損害投資人利益、從京東攫取利益的行為早有跡可循。京東在2014年上市前夕,京東董事會曾將公司股權的4%直接獎勵給劉強東。當時這筆期權的價值為6.06億美元,這直接導致京東在2014年第一季度大虧37.95億元人民幣。而劉強東擁有京東80.2%的投票權,京東董事會其實就是劉強東的“一言堂”。
而京東自創建以來一直陷入虧損的泥潭不可自拔,盡管京東方面一直以“Non-GAAP”的口徑宣稱自己實現了盈利。但是明眼人都知道,“Non-GAAP” 是一個彈性很大的統計口徑,比如京東2017年全年共盈利50億元人民幣,但其中排除了27.8億元股權激勵成本,以及17.8億元的攤銷——這部分成本不應該被剔除。
而如果看一下更具有代表性的經營利潤數據,會發現京東自2009年以來,一直無法走出虧損的怪圈,自2009年以來已累計經營虧損達到188億元。2017年Q1及Q3,京東經營利潤曾兩次短暫“轉正”,分別盈利8.3億和5億,但2017年Q4一下就虧掉16億。全年經營虧損也高達8.35億元。
(資料來源:Eastland)
“要討論‘中概股’怎么回來的問題,首先要想一想,當初他們為什么要出去?”深圳君亮資產管理公司創始人吳君亮稱,如果按照以往A股的上市要求衡量,一些像愛奇藝這樣的所謂獨角獸企業,就達不到在國內上市的標準,“連續盈利這一條,就實現不了。”
分析人士認為,現在一些互聯網企業,在企業發展早期,很難在國內融到人民幣資金,對他們進行投資的機構都是美元基金,為了便于這些機構獲利退出,一般會選擇在海外的資本市場上市。這也是許多獨角獸企業沒能留在國內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此說來,長期虧損的京東,如果真的打算回歸A股發行股票,且不能再玩“高位套現”的游戲了。那么,劉強東還愿意回來嗎?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