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0 10:56 | 來源:證券日報網 | 作者:賈麗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電子信息及設備制造業成申報“大熱門”,科創板已受理企業仍多集中在信息技術和制造領域。
本報記者 賈麗
。
作為2019年資本市場的“一號工程”,科創板快速落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19日,科創板已受理企業達到124家
在上交所已公布的科創板受理企業名單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業成為“大戶”,占據較大體量。其中涉足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企業有25家,專用、通用設備制造業為22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24家。
從行業屬性來看,信息技術行業占比達40%,包括設備、醫藥制造在內的制造業占比達達半數以上。
信息技術領域占比超四成
科技驅動力作用顯著
電子信息及設備制造業成申報“大熱門”,科創板已受理企業仍多集中在信息技術和制造領域。
其中,涉及半導體行業的超過15家,分別為晶晨股份、睿創微納、和艦芯片、安集股份等,涉及專用設備制造業企業分別為安瀚科技、江蘇北人、利元亨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目前已申報企業來看,分布行業較多,但又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科技創新和新技術領域,這符合科創板重點支持的產業方向。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上市推薦指引》中,上交所對科創板支持的行業與戰略新興產業類似,包括六大行業及其子行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及生物醫藥。
科創板重點關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七大行業,更精細來看,其可劃分為18個行業,包括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
統計顯示,申報的100多家企業分布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金融科技、大數據等15個行業,大多集中在電子信息技術領域。
業內人士認為,科創板申報企業大部分集中在信息技術創新領域,信息技術對GDP增長貢獻率增加。中國過去經濟增長主要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未來將借助科技創新,由粗放向集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顯得尤為重要,科技強國成為必由之路。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中國研發投入不斷提高,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同比增長11.6%。科技部負責人表示,未來幾年,我國科技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更加凸顯。而科創板將為科技創新企業打開新的融資通路,有助于我國科技力量的提升。
打開新融資通路
新機會隱藏等量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科創板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金融開放、落實科技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科創板申報公司的研發能力還有待提升。同時,申報企業有幾家處于虧損狀態。
申報企業所處行業、公司規模、經營狀況、發展階段不盡相同,總體上具備一定的科創屬性,體現了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的包容性,但企業的經營風險依舊較大。企業申報熱情高漲,同時,市場上多家影子股涌現,多家上市公司表態將加入科創板熱潮中。專家提醒,投資者應需警惕“蹭概念”者。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提示,企業蜂擁登陸科創板,投資者也需防范風險。科創板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交易靈活性、減少了限制,但新機會的背后也隱藏了等量的風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