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4 03:16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1月13日,國家發改委指出,日前,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與十二五
1月13日,國家發改委指出,日前,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與十二五相比,增加了很多新產業,比如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物和核技術等。
與“十二五”規劃項目相比,十三五規劃布局上的新變化主要有五點:一、是軟硬結合的布局,在重點產業領域中新增加數字創意產業,包括數字文化創意裝備、數字文化內容、設計服務等方向。相對于工業和硬實力,這是著眼于增加軟實力的布局,是既滿足物質需求又滿足精神需求的舉措,是通過抓源頭設計來增加有效供給的舉措。同時,數字創意產業具有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也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
二、是前瞻性的布局,增加了戰略性產業的內容。這也是依據“十三五”規劃綱要做出的調整。主要考慮是,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物和核技術等領域是關系人類未來發展、拓展發展空間的核心領域,促進這些領域形成新產業是培育新動能和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三、是融合性的布局,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八大產業進一步歸并為五大產業領域,這是體現新興產業融合創新的發展特征。
例如,“一代材料一代裝備”,新型材料的發展不斷推動著器件和整機裝備的創新,而裝備的創新不斷對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兩者融合共同發展。新能源汽車與新能源也有交叉,太陽能(000591)汽車目前也在推出新產品,相關產業領域整合有利于融合創新,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
四、是全區域的布局,《規劃》對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發展和國際化拓展進行了全面布局。
《規劃》根據國內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階段的不同,分三個層次進行分類指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已進一步凸顯,越來越需要整合全球創新資源,越來越需要國際合作新平臺,越來越需要融入全球產業鏈。為此《規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進行了引導。
五、是市場化的布局,《規劃》將市場化取向的改革要求貫穿于各項工作。例如,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要求深化電信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三網融合,進一步放開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推進國有電信企業混合所有制試點工作。在高端制造領域,部署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遙感衛星發展。
在生物領域,要求加快推進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完善藥品采購機制,全面推動醫藥價格和行業監管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
在綠色低碳領域,要求完善電動汽車生產準入政策,研究實施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制度。在集聚區發展方面,《規劃》要求避免對市場行為的過度干預,防止園區重復建設。在政策保障部分,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等6方面措施,以及推動減少事前準入限制、進行審慎監管,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國家發改委指出,下一步將推動落實重大改革。推動各級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探索和創新適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監管方式,實施科技成果限時轉化制度等重點改革任務。
為此要制定出臺重大政策。推動各領域編制和落實好重點專項規劃。完善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對新興產業發展影響較大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
強化財稅金融保障,持續加大各級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新興產業產品和服務的政府采購,推進相關應用示范,完善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推廣等領域補貼政策,引導社會資金設立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和國際化投資基金,發展為新興產業服務的融資租賃公司,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領軍人才行動等舉措。
同時要建立健全保障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工作機制,打破可再生能源發電、醫療器械、藥品招標等領域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建立高層次政企對話咨詢機制,我們已經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下新增一批顧問,積極聽取企業家意見。建立教育內容調整機制,按照產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高校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合理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招生比例等。探索建立投融資信息對接機制,促進銀企對接等。
另外還會加快實施重大工程。充分發揮各部門作用,加快形成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引導社會資源投入,啟動實施《規劃》提出的21項重大工程。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到,對于該不該搞產業政策,目前爭議很大。包括日本等國也有產業政策,但通過產業政策基本上很難有創新的技術。而過去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造成了大批公司造假套取國家資金的情況,但是技術并未有真正地突破。
比如過去國家組織專家會診認為,液晶電視無法實現大尺寸技術突破,國家大量資金未向此攻關,但是實際上最后一些發達國家企業正好是在此領域取得突破。
此前國內規劃的很多戰略新興產業,最后變成一窩蜂而上,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比如截至2015年末,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我國GDP比重約8%,這一比重在2010年僅為4%左右。
但是像光扶產業出現了過剩嚴重的情況。另外新能源汽車現在是各地都在瘋狂上馬,也有過剩的嫌疑。很多專家認為,政府很難規劃出新興的產業,因為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新興的技術,規劃部門是很難規劃出來的。
熱門
相關新聞